2)第六十四章 搀沙子?_越南195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

  规划草图上的主干道其实是飞机跑道,主干道南侧预留的土地其实是停机坪,加油站是战略油库,工投公司大楼事实上是指挥部兼飞行指挥塔台……而这样的工业村居然从北至南规划了十几个。

  陈世国惊呆了,愣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问:“瑈先生,光发展工业就需要一大笔资金,搞这么多军事设施,训练那么多影子军队,资金从哪儿来?”

  吴廷瑈与李为民对视了一眼,不无得意地笑道:“军事设施建设暂时由工投公司垫付,等工业村里的工厂全部发展起来,再以与共投公司分成的方式从工厂缴纳的经营所得税中支出。至于武器装备,我会想其它办法。”

  搞得再好也是预备役,既然是预备役就没那么容易拉上战场。

  更重要的是,工投公司只是一个相当于“开发区管委会”的平台,真正能对预备役官兵发挥影响的终究是工厂老板,终究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你现在搞得越好,本少爷将来能够继承到的“遗产”就会越多,除非你们吴家几兄弟不打算独裁,不会搞得天怒人怨。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这个计划其实是在发展越南工业、振兴越南经济的同时,秘密发展属于你们吴家的私人军队,与军队国家化没任何关系。

  至于找一帮知识分子来搀沙子,这个如意算盘不知道是怎么打的!

  比武装力量华人真比不过,但比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青年。别说南越一千多万人,就算把北越那一千多万加上,在校中学生都没潮州帮和福建帮的华校多。

  法国人把印度支那作为开发型殖民地,其重心在于原材料及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如大米、橡胶、茶叶、咖啡、胡椒、煤炭等。

  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最高峰时(1940年)也不过万。同为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光今年移民就超过100万,而当地穆S林人口才900万。

  法国人不多,又没想过把印度支那殖民地工业化,所以对教育不是很热衷。

  1939年至1940年,是殖民地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当时小学生只有300万,中学生只有5000人,大学生仅有700人。

  二战结束重返越南,为缓和与越南人的关系,同时为培养更多亲法知识分子,巩固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位于河内的印度支那大学开始扩大招生规模。

  然而,抗法运动愈演愈烈,小学和中学教育受到严重影响。

  大学生多了,小学生和中学生却比之前更少了,并且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全跑到越盟那边去了。

  在五帮会馆的努力下,堤岸像个世外桃源,小学和中学教育几乎没受影响。光义安中学在校生就高达6000多,包括小学在内的堤岸华校学生不低于10万!只要是

  请收藏:https://m.bi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