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63章 相亲_重返大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因此,朝廷对于移民有特别要求,要求移民点都要建有堡墙,要组织民兵队,要站岗值夜,总之就是各城镇等地驻有军队外,移民们还得有自己的防卫力量,得能应对那些各种各样的盗匪,起码能够遇敌后支撑到军队的到来。

  寿春屯有一千多人,算是规模很大的一个定居点,周边二十里地都划分给了他们,不过熟地不多,扶余本来就是个半牧半耕的地方,尤其这里是高句丽的西北角。不过这块地南北各有一条不小的河流经过,是那种四季都有水的河流,看着这河流从淮南水乡来的赵煊等人都很高兴,满足。用赵煊父亲的话说,这里可以种稻子。熟地不多,有千余亩地,原来基本上属于土著贵族的,但如今这些地都归了寿春屯,还有少量原来属于一些自耕农,现在这些自耕农被迁到了北面,那里建立了一个百余户的高句丽聚居点,他们的土地也整合到了那里。官府现在这种把汉人移民和土著分开来,也是为了避免一开始就有太多矛盾。一千多亩地,平均一人只有一亩多点。不过赵煊的乡亲们没有失望,这里有大把的好地可以开垦,官府划给他们的这块地方,完全可以开垦出个几千顷地来,尤其是这里还有两条河呢,水源足,地也肥。

  “这些地都不用施肥的,你看这黑的,手一捏都能挤出油来,插根筷子进去,都能发芽。”说话的是县里来的驻寿春屯的官差,据说是家技员。专门指导他们这些江淮人如何在辽北种地的。“官上的意思呢,你们初来。对这里的土地还不太熟悉,种稻子现在肯定不行。没掌握好这土地,不好种。上面的意思是你们先种大豆和高粱,这两样东西在辽北最好长,好种好活还好收成。”

  赵煊家因为人丁多,一家十六个男丁,有三十余口人,算是屯里最大的家族了,因此公推他的伯父做了这屯长。赵老汉满脸的褶子,黝黑的很。可却很精壮,拥有八个儿子的他,其实今年还不到五十岁,说话总是一口大嗓门,平时也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谁家哪里有点小纠纷,他总会第一时间去帮忙说和,尤其是这一路行来,他还是护卫队的队长。因此在屯里已经很有威望了。这时他站出来笑着向官上来人道,“长官说的是,只是,我们以往都只会站水稻。没种过这高粱大豆啊,而且若只种高粱大豆,那咱们不能都拿高粱大豆当口粮吧。向来都是用高粱大豆做饲料的。”

  农技员不以为意,笑了笑。“赵屯长说的也有道理,不过你不用担心。朝廷早有计划。是这样的,官上计划呢,咱们扶余这一片呢统一种植高粱和大豆,这些收获之后统一由官府收购,是要用来做驻军战马的饲料的,另外这大豆还可以榨油呢。至于大家的口

  请收藏:https://m.bi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