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十七章 藏室献礼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弃了某些方面的“深究”。

  看了一眼杨华脸上的窘态,老聃赞赏道:“如此,造纸虽然也不易,但确如你所说的低廉优胜之物。一套《周礼》一个孩童就可轻松拿起,今后,读书易矣。”

  杨华也松了口气,附和道:“岂止读书易,天下读书人易矣。”

  造纸术是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印刷术是一场书籍传播扩散的革命,两场革命同时爆发,其影响之深远又岂止在于藏室一角呢?

  老聃也明白了杨华语中之意,目光幽远,喃喃道:“心存高远,为师不如你呀。”

  杨华哪里当得起如此赞誉,急忙自谦道:“老师言重了,弟子如何承受得起。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弟子只是善于做一些简单的事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人,哪个古人?”老聃低声默念了几遍,又皱眉苦思,却完全想不出此名出自于谁。

  杨华心中暗暗叫糟,自己居然在这个被自己誉为“活体图书馆”的老师面前炫古语,这不是自己欠抽么。

  他隐约记得这句话是自己背熟的一篇课文里的,慌乱之中居然记不起这是哪个古人说的了,只是顺口说出来,不过老聃都不知道,恐怕不是古人而是后人了。

  心急之下,他只好继续走向谎言这条不归之路:“我也是听一个工匠说的,据说是他祖先传下来的。”

  老聃点了点头,道:“居然有如此见识的匠人,真是可惜,真是奇妙。”他虽然博览群书,但工匠的话,要想被录入史书,那是相当困难的。

  他可惜的是,不能与这样有见识的人相遇。奇妙的是,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一个工匠都有这样的见识,岂不奇妙。

  “每页背面留下空白是做何用?”老聃指着书页的另一页问。

  “专供读者批注之用。”杨华解释道:“读书时若有所感,则可书于背面。”

  这确实是其用途之一,不过杨华真正这样设计的目的,其实是因为目前的纸张还不能完全胜任双面印刷之用。虽然越到后面,纸的质量便越好,但既然已经开了头,杨华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善。”老聃点头称赞,顺势就提笔在上面写下了杨华刚才引述的“匠人之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杨华接着建议道:“老师何不挑出一册做出批注,以使后人阅读之时有所借鉴。”

  他记得后世的《道德经》,仅流传下来的各个版本的批注就不胜枚举,每个人对其的理解都不相同,众说纷纭。自己以后若是有一套老聃亲自批注的版本,那岂不是绝妙。嗯,先让他养成批注的习惯再说吧。

  老聃稍作沉吟,竟依言在案前批注起来。

  他甚至不是一页一页的翻阅,而是有目的地急速翻到某个地方,然后写上几句,又继续前翻。显然,他对《周礼》不仅极为熟悉,更有不少地方有着自己的见解。

  见老聃已经进入状态,杨华便见机告辞。老聃并没挽留,直到批注完一本之后,才在合上书页之际叹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华或许就是这样的人吧。”

  请收藏:https://m.bi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