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零八章 可疑_捡宝生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刻工上都应用了“八分相背法”,它寓意着亡者同生人的永绝。

  可惜,汉八刀已经失传了,这一点不得不说遗憾,但正因为失传了,对汉八刀的断代很有帮助,也正是因为这样,孟子涛一眼就注意到了这对玉蝉。

  孟子涛把那对玉蝉拿到手中,马上感觉就有些不对劲,他把玉蝉翻过来细瞧,发现玉蝉的背面排列着整齐的鼓钉纹,而非汉代玉蝉有的汉八刀。

  孟子涛仔细观察,玉蝉的背面的眼部、口部,可以看到圆形的弧线,最外缘则略为减地。

  因此综合判断可知,此对玉蝉应该原为鼓钉纹玉璧,可能是因为不慎残断,主人不舍得扔掉,所以才重新改制成了如今所见的样子。

  就像前文说的那样,这类改制的玉器,其实并不少见,而这一对玉蝉从工艺等方面来看,确实是汉代的工艺。只不过,由于玉蝉是改制的,并且没有双面工,价值方面要差一些。

  另外,这对玉蝉表面还留有沁色,虽说沁色能够增加玉器的美观,但一但过分受沁就有影响了。

  在古玉界,早年就有“天残、地残、人残”的说法,所谓“天残”,主要是指玉器先天带来的不足与原先加工时就已经存在的瑕疵,瑕不掩瑜,故天残不折价;所谓“地残”,主要指出土玉器在地下受到土壤中有关成分的侵蚀,而形成的沁色等,前人认为过分受沁影响玉器的美观,故地残折半价;而玉器被人为损坏,则是“人残”不值钱。

  到了现在,由于古玉稀有,有人觉得“地残折半价”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地残”应该也不折价,但以孟子涛的观点来说,古玩的价值还要以美观而论,不能以稀有就诊断一件东西的价值。

  孟子涛认为,“地残”玉器的价值虽然不像先前那样折半价,但也要根据沁色和受损伤的程度来估算价值,美的玉器价钱就高,影响大的当然要折价。

  这对玉蝉受沁的程度就比较高,另外,孟子涛还看出这对玉蝉的出土时间应该不长,并且表面也没多少盘过的痕迹,所以肯定就在折价的行列了,他估算了一下,价值应该在六万左右。

  由于这对玉蝉是出土不久的生坑器,又是尤民强送过来的,孟子涛对尤民强根本没什么了解,所以这对玉蝉并不在孟子涛考虑的行列,

  孟子涛把玉蝉拿放到一边,接着他又仔细观察其它几件玉器。然而,他却发现,这几件玉器的材质虽然好,但不是改制的玉器,就是有比较严重的“地残”,甚至有一件“地残”玉器,经过人为地修饬和掩盖,这样的东西,孟子涛当然不可能接受了。

  孟子涛默默地把玉器放回盒子里,推到了尤民强的面前,说道:“尤先生,可能要说声抱歉了,这几件玉器之中并没有我所喜欢的。”

  尤民强听了

  请收藏:https://m.bi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