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9章 背锅者萧瑀_大唐农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作为一个后世人,孙享福太知道科举对于古代的影响了,好的,坏的,都有,它给了所有读书人希望,然而,却因为它的鼎盛,让这个民族丢失了很多东西。

  汉唐的武风,正是因为科举的盛行,让读书人彻底的统治了这个民族,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宋被元灭,明被清灭,让蛮夷统治了这个本应该雄霸于世的民族,让本应该快速的发展,进步的华夏文明,出现了短暂倒退。

  根子的问题是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说白了就是利益。

  读了书,考了功名,就能做人上人,其它一切皆为下品,那大家还不死命的专研这玩意?

  在孙享福看来,并不是这些古代人所钻研的儒家学说有多毒害人,毕竟,真正做到了儒学里面所提倡的正确思想的人,差不多都是对古代国家有积极作用的人。

  毒点就在,科举,它只是让会读书的人做了人上人。

  而会读书的人,却未必是会做事的人,而国家最需要的,却是会做事的人。

  在这个地方官能主导地方上大多数事情的时代,一个会做事的主官和一个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主官当政,起到的效果是天差地别的。

  孙享福认为,科举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朝廷选官,那就应该选国家需要的官。

  会做事,也不能体会在脑袋里有多少策略上,赵括这样纸上谈兵的人,要是当了政,只会误国。

  而古代读书人的实干能力往往都较差,因为他们为了读好书,放弃了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识,五谷不分的都大有人在,你指望他们能带领百姓,发展民生?

  就像后世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样,只学了一套理论知识,大多数人在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照顾,你直接让他当一个大公司的领导,这能行吗?

  结果基本都是搞乱了这家公司,而套用在古代,就是这些书呆子会害惨了一地的百姓。

  所以,孙享福首先就要改变的就是科举的模式,只把它当做一个读书人获取学政实习的入门考试,这就比较符合国家的需求了。

  后世的精英社会里,各个企业,政府部门最喜欢用什么样的人?

  答案是在实习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大学实行生。

  这些表现较好的实习生基本都已经有了胜任工作的能力,而且非常具备可调教性,适应能力强。

  贞观朝实行的首届科举,会对今后整个大唐国运造成影响,最好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设定一个好的方向。

  所以,汉朝玩脱了,导致世家门阀丛生的举孝廉制度,隋朝玩脱了,导致世家门阀把持朝堂的假科举制度,孙享福都不能用。

  “萧相可是觉得,只要是读书人,就都能当好官?”

  “这······”

  萧瑀语塞,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无法回答,当官,和当好官,根本没有什么很好的界

  请收藏:https://m.bi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