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3章 五丈原_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原,安能不将魏国在当地屯田悉数抢刈之理?

  是故,司马懿在得悉丞相拔营东去时,当即便遣心腹爱将牛金督领万余精锐为前部,轻装急行赶往郿县一带布防,遏制汉军渡河入北原刈麦。

  至于为何没有依仗兵力优势,径直衔尾驱兵入五丈原与汉军争锋嘛

  孙武有云“争地则无攻”。

  汉军先一步入塬,率先占据了地利优势,强攻不过是令魏军陷入被动罢了。

  这点,司马懿所料不差。

  在兵出之前就定下从褒斜谷归汉中的丞相,行军十分迅速。

  乃是兵分三路。

  除了自引大军入五丈原抢收魏屯田之麦与占据险要外,还以宗预督领三千士卒赶赴斜谷口落营,扼守日后退兵之途;令虎步监孟琰率六千余虎步军赶往斜水(武功水)汇入渭水的河口落营,为了防止魏军从此处横插而入,切断斜谷口与五丈原的连通。

  兵力部署呈三角共支、互为犄角之势。

  无论何处被袭,另外两营皆可策应而战。

  且源于背靠秦岭山脉的干系,三营皆没有被困死的可能,算是最大程度上减少兵力不足的劣势罢。

  这样的部署,汉魏双方都不陌生。

  先前汉中之战时,先帝刘备的战术就是依托着定军山结寨相连,取以逸待劳之利。

  不过,汉军的兵力终究还是太少了。

  此番仅率三万将士入关中的丞相,无法再分出兵马留守马尾河口,遏制魏军从绥阳小谷入褒斜谷占据中间的小平地(今太白县)、将汉军归路切断的可能。

  但丞相觉得,魏军绝不会遣兵入绥阳小谷。

  倒不是欺司马懿无谋,连如此显而易见的疏漏都看不到。

  而是断定他不敢。

  因为此疏漏不仅是汉军部署的破绽,亦是暗藏杀机的陷阱。

  褒斜谷的南段一直在汉中郡的掌控之中,如若魏军胆敢走绥阳小谷深入,那么将会面临丞相与吴懿南北夹击的局面。

  在平原作战,魏军的战力尚且弱于汉军。

  彼司马懿安敢遣兵入崎岖的山谷之中,与最擅山地作战的汉军争锋?

  他要是这样调度,那才是真正的无谋!

  自然,司马懿并非无谋之辈。

  督领大军在后的他,沿路陆续得到斥候带来的军情,得悉汉军的兵力部署后,途经马尾河口时连稍作停留都不屑。

  但行军速度却是放缓了些许。

  已然赶至北原布防的前部牛金遣人归报,汉军并没有渡河抢夺屯田之麦的意图,连搭建浮桥为鏖战作准备都没有。

  这令他颇为不解。

  难不成,彼蜀相诸葛亮转军来此地,仅是为了抢夺五丈原的少许屯田?

  为了多在关中盘桓一月时日?

  这样的推断,很快就被司马懿从心中摒除。

  他并不觉得丞相的意图会简单。

  哪怕已经没有更好的理由,去解释汉军为何采取守势了。

  因为五丈原距长安城约三百里,汉军即使有心东去,亦无法做到隐蔽行军。

  其实,他已经大致猜中丞相的意图了。

  丞相转军五丈原最大的缘由,便是将魏国关中主力多拖延些时日,好让河西的魏延部行事少些顾虑。

  另一层心思乃顺势而为,趁机让将士们熟悉一番关中的地形地理。

  知己知彼嘛。

  大汉迟早要发起复关中还于旧都之战的,权当是提前绸缪了。

  自然,若是魏军来攻,丞相亦不会错过试试司马懿统御的机会。

  对比先前的曹真而言,司马懿似是更坚忍些,出任魏雍凉都督已两岁有余了,还不曾率军与汉军交锋过!

  丞相很期待与司马懿正面鏖战一次。

  以汉军的兵锋之利,让其日后不敢轻易开启战端,为大汉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

  【注1:如今褒斜谷北段是244国道、绥阳小谷是342国道。有兴趣的可去凭吊丞相最后一次北伐的道路】

  请收藏:https://m.bi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