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3章 大患也_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卑及乌丸部落。

  但当司马懿暗中赶赴右北平后,事情便出现了转机。

  今岁春三月时,逆吴孙权不顾群臣的谏阻,以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中使秦旦等领兵万人,送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从海道入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

  但吴军到了辽东后,公孙渊便背盟,吞并了士卒及资财,且斩杀了张弥等人,送首级前来雒阳以表忠贞。

  对此,是否还要继续攻伐辽东,雒阳衮衮诸公都有了不同的意见。

  觉得不可再伐的人,以辽东地处偏远,兵出难以建功;且就算攻灭了公孙渊之后,也得继续以“羁縻政策”擢拔当地豪族来治理。

  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却没有多少利益,还不如继续留着公孙家镇边。

  反正他斩杀了逆吴的大臣,也难以与魏国为敌了。

  而坚持继续征伐大臣,则是觉得公孙渊既然叛一次,就能再叛第二次。

  彼狼子野心,已彰显无遗。

  如今不除,以后待魏国被逆蜀与逆吴犯境时,孰知他会不会再度背叛?

  而且,有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四万步骑都在幽州右北平聚集了,怎能朝令夕改呢?

  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论,让天子曹叡也难以抉择,亦然暗中遣使来关中问计于曹真:罢兵乎?不改初谋乎?

  那时,曹真的回复很简单。

  让天子曹叡坐等司马懿的军报即可。

  毕竟,司马懿才是这场战事的提倡者与决策者。

  而且他已经到了右北平,也会因地制宜考虑进军或罢兵的各种得失。

  这种得失,在关中的曹真无法得悉。

  但曹真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司马懿不可能上书罢兵!

  不仅是他此生督领的战事,对不上大将军这个职位;还有如今正是进攻辽东的良机。

  试想,公孙渊遣使送逆吴大臣首级来表忠心,若是雒阳朝廷给他加封官职、赏赐财物等安抚后,他还会对魏国有戒心吗?

  守备能不松懈吗?

  司马懿趁此机会,领军倍道而进,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召集兵马备战吗?

  若是如此天赐良机,司马懿都熟视无睹,那么他也不配成为先帝的顾命大臣、爬上大将军的职位了。

  再者,不管在魏国眼里,辽东偏远的地理位置是不是鸡肋,灭了公孙家都是利大于弊的事。

  比如,北疆的鲜卑与乌丸部落,至少会慑于魏国的兵锋,安分一段时间。

  辽东新上位的豪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对魏国也会言听计从。

  事实上,在战略层次上,司马懿与曹真所见略同。

  在他的上书里,是直接讨要天子曹叡对公孙渊的封赏,为他遮掩攻伐的意图。

  还强调了一句:如今被聚集在右北平的将士,因为幽州苦寒已经隐隐有所怨言了,若是雒阳的决策朝令夕改,让他们直接罢兵归来,恐怕会引发不好的事情来。

  而且,

  请收藏:https://m.bi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