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76章 伟大的失败者_电影人传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遭阉,莱昂内用心良苦的普鲁斯特式结构被生生剪成了“美国”犹在,而“往事”难寻的单线直叙。最终导致整部电影语焉不详,成本4000万的影片只带来530万美元的回报,票房惨败,还被评为当年最差十部电影之列。

  这个打击使莱昂内心力焦瘁,此后再也没有拍电影,并在五年后郁郁而终。

  其实在电影史上,像《美国往事》这样,最开始受到非议,并逐渐被埋没,直到多年以后才重新翻案的电影有很多,比如苏联和古巴联合拍摄的电影《我是古巴》。

  1962年,曾因《雁南飞》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苏联导演卡拉托佐夫是受苏联政府之托,拍摄一部反映古巴革命的电影。作为诗电影的代表卡拉托佐夫,在电影中通过美得令人窒息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被压迫者的尊严和灵魂,完成了为革命的辩护。

  只是1964年《我是古巴》上映后,苏联和古巴的反应都非常冷淡。古巴人认为片中的古巴呈现的是脱离实际的刻板印象;回到苏联,这部电影则被认为是思想幼稚。由于冷战的原因,这部电影也没能在欧美国家发行,从此再也没有被提及。

  直到苏联解体后,《我是古巴》首次在美国特柳赖德电影节放映,次年又在旧金山电影节放映,独立小公司里程碑影业很快买下了影片的发行权,并在1994年的一次试映会上吸引到了马丁-斯科塞斯前来观赏。斯科塞斯看完后惊为天人,他表示,如果这部片当时不被禁映,有机会让全世界观众看到,那今天世界电影的面貌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在斯科塞斯的协助下,《我是古巴》1995年3月在纽约正式公映。斯科塞斯不但自己为电影站台外,还拉来了科波拉一起为影片摇旗呐喊。在他们的推动下,《我是古巴》的价值终于被重新发掘,并成为欧美艺术电影圈顶礼膜拜的神作。

  中国也有类似的电影,费穆的《小城之春》。1948年正当整个国家现在贫弱于战火的泥潭时,曾执着过响应现实的《狼山喋血记》,《孔夫子》等电影的费穆,却推出了一部讲述婚外情的电影《小城之春》。尽管片中主角发乎情,止乎礼,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故事还是招来一片骂声,批评多的是和社会与政治角度展开影响,《小城之春》从此销声匿迹。

  80年代初期,在香江电影评论协会以及知名文化学者黄爱玲等机构和个人的推动下,《小城之春》重新被发掘出来。随后影片颓败的画面、灰色的基调、压抑的情绪以及先锋的语言,打动两岸三地华语电影圈,也震动了世界影坛,《小城之春》获得了应有的认可。

  1997年,著名影评人戴锦华在法国主持中国电影之夜。当《小城

  请收藏:https://m.bi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